我相信大多当代社畜都有这样的经历:
不管当天工作量有多饱和,垃圾时间是绝对不可以压缩的,不管工作到多晚,洗完澡躺在床上就是要玩会儿手机再睡,看看短视频、看几集电视剧,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一两个小时,睡眠时间不断损失,第二天早上起床就悔恨无比,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。
这是为什么呢?
随着人们手机使用频率的不断提高,睡眠拖延(RevengeSleepProcrastination)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常见的睡眠问题。
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力因素的影响下,依然无法在计划的时间内准备入睡的拖延行为。
年,《国际环境研究和公共健康》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,青少年的睡眠拖延行为最严重,他们常常因为看视频、听音乐或发信息越睡越晚。
全职妈妈也是睡眠拖延的重要群体。很多全职妈妈受到育儿的影响,睡眠时间无法保证。
而在中国,根据《中国睡眠指数报告()》显示,过去10年国人的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,睡眠平均时长从年的8.5小时缩减到年的7.06小时,睡眠时长减少1.5小时,仅35%国人睡够8小时。
报告同时显示,10年间,国人睡得越来越晚、起得越来越晚。
国人入睡时间晚了2个多小时,起床时间也晚了37分钟。
影响睡眠时长的最主要因素,其中就包括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的影响。
已有许多研究表明,习惯性睡前拖延带来的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和免疫中断,使人们面临患糖尿病,肥胖症,癌症,心血管疾病,慢性感染和神经精神疾病的风险。
毋庸置疑,睡眠不足会对现代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,且已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与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问题有关,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,幸福感降低,然而睡眠拖延依然是现代人的生活常态。
为什么你会有睡眠拖延症?
1.睡眠延迟与信息依赖
习惯晚睡的人,往往是年轻、有活力、与信息社会共同成长的一代人,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“原住民”、“5G冲浪选手”,在各种信息在网络上充斥、且实时更新的时候,他们与信息同步的需求便会要求他们延长在网上浏览信息的时间,
即便这些信息可能只是与朋友的交流、笑话和视频等非及时性的信息,但仍然控制不住自己去刷新各种社交平台,比如说时不时就想刷新一下朋友圈,一会儿不刷,感觉自己会”错亿“。
然而,睡前玩手机会加大失眠的概率。
一方面,当人们在手机上刷视频、玩游戏时,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,而进入睡眠需要大脑皮层处于放松状态;
另一方面,手机屏幕释放的蓝光会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,从而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入眠,影响睡眠质量,次日也会更加困倦。
2.“我的垃圾时间哪去了?”——白天的生活节奏不足以满足自身爱好
生活节奏加快、工作强度加大,使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缺少自由时间,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爱好以及自我学习。
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,才能重温一下喜欢的电影、喜欢的游戏,或者是认为白天世界过于嘈杂,只有在晚上自己独处时,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,效率都会更高,因此导致越睡越晚。
然而,夜间用眼与白天相比,眼部更容易疲劳,眼睛视力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素更多。
习惯晚睡的人,尤其是晚上在较暗的灯光下看书、看电脑、看电视,或是躺在床上看手机,容易造成用眼过度、眼部疲劳、眼压过大,对眼球和眼周肌肉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。
如果熬夜后有眼部水肿、眼袋、黑眼圈、视力下降等症状,那么熬夜已经对你的眼睛造成伤害了。
如何改善「睡眠拖延症」?
在工作节奏加快,动不动就加班的时代,除了在大环境上我们要反思这种“加班文化”与全体国民的健康的关系,由社会做出引导之外,作为个人来说,我们可以如何帮助自己早睡,尽量地保证充足的睡眠呢?
1.远离电子设备等诱惑
避免上床前一小时使用手机、平板以及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。
在卧室伸手可及的范围内禁绝这些电子设备,最好把这些东西放在另外一个房间。
电子屏幕上的信息会扰乱思维,让我们不想睡觉,其次电子屏幕的光线也会影响睡眠。
睡前消遣改用比较老式的方式,比如读纸质书。
2.洗个热水澡
睡前一小时洗个热水澡,身体温度由热转凉的过程中,会让我们更想睡觉。
热水澡也是减缓白天压力的很好方式。
3.对于在家工作的人,建议从心理和物理上建立屏障。
疫情期间,居家办公的新模式已经成为了常态,然而这会模糊工作与生活的边界,
因此在家里专门划定一块区域作为办公用,模仿办公室穿着,未必一定要西装革履,但也不要一天到晚穿睡衣办公。
不要把工作的文件和电脑带进睡觉和生活的区域。
最后,晚睡拖延,其实也是自我心力的角逐,想要对自己更有更多的掌控力,首先就要扭转自己的心态,不再将熬夜放松的“垃圾时间”看作对于自己一天辛苦的奖励,而是要把充足的睡眠当作是对自己的犒赏
事实上也是如此,因为睡眠在恢复身体的活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
因此,何不想着第二天美美起床的自己,就是一种奖励呢?